196体育文章详细信息
【放松】重庆大足石刻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庆,有两处世界遗。其,世界文化遗,仅有一处,就是大足石刻。重庆大足石刻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至今挺后悔是去大足石刻的时候没有拍照,已经记不清楚当时的一些具体轻型,但是那尊卧佛还是让我感触颇深的,总的说,大足石刻是值得一去的地方,且不比其他一些网红的地方差
建设肇始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唐造像总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造像发源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三世纪传入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
晚唐造像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其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十三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断。至十五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十五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有摩崖造像39处,其虽不乏佳品,但多为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北宋造像
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寺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寺等多处。至20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100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70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万尊,建成了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其间县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心地。
五山造像
公元十三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燹。五山摩崖造像,除宝顶山圣寿寺两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完好。 8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装绚培修外,直到十九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年,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1949年华人民和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叶间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叶,余绪延至明清,是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石窟艺术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叶间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后世破坏佛头遭盗割
1995年6月4日,大足石刻北山多宝塔内一尊南宋时期的释迦牟尼佛像头部被人盗割。25天后,警方在成都将主犯王洪君抓获,并找到不及出售的佛头。王洪君被法依法判处死刑,并于1996年执行。作为犯的阳文德侥幸逃脱了警方的抓捕,并四处躲藏。2006年6月 ,大足警方接到举报,阳文德在重庆一建材市场出现。8月30日,警方通过布控,一举抓获了在建材市场打工的阳文德。 佛头现身文强家
2004年,大足石门山摩崖造像两尊石刻佛头被盗,警方接到报警后立案侦查。只是案子至今未破,佛头自此失去踪迹。2009年8月,专案组人员在文强别墅里找到了一尊失踪逾5年的佛头。为鉴定从文强处外收缴的文物价值,重庆方面已从北京故宫博物请专家前鉴定。
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宋时期,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叶的道教造像,是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以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可谓凤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石窟艺术亦极为罕见。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群保存最完好之一。
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龛窟与造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
对石窟艺术贡献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化的进程。
对佛教密宗史贡献
按过去佛教史籍记载,密宗盛行于公元八世纪初叶,流行于黄河流域,至公元九世纪初日本僧人空海传日本后,汉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辩地表明,公元九至十三世纪,密宗在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盛。公元九世纪末晚唐四川西部的柳本尊自创密宗,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道,弘扬大法。到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叶间南宋期,高僧赵智凤承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在昌州大足传教布道,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从而把密宗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宗教信仰的变化
信神不信教信仰多元化,是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大足石刻作为民间宗教信仰的物,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的儒家道教及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总趋势是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融合。其表现之一,是使原本属于佛教物的石窟艺术为道教和儒家所借用,且三教创始人不分高下的出现在同一个石窟之。大足石刻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造像表明,公元十至十三世纪,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线已日渐淡漠。
另一方面,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祇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山城重庆的大足石刻,现为世界文化遗,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第一次去的时候坐了很久的火车,人困疲乏,但是到了石刻入口,十分震撼。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三世纪传入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大足石刻的文化价值
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群保存最完好之一。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龛窟与造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1949年华人民和成立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确凿文献碑刻题记为依据,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对五山造像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
重庆是一座旅游大市,每年接待游客人次常年排在全前三,景点非常多,无论是主城的网红景点,还是渝南渝北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又或都家森林公园家地质公园,5A级旅游景区皆有不少,甚至世界自然遗也有金佛山武隆五里坡等三处,但若说到世界文化遗,目前却只有一处,那就是位于大足区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区境内所有摩崖石刻造像的总称,它的成形时间历经唐宋两代,以佛儒道三教造像并陈而著称,是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位列世界八大石刻之一,于1999年12月1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直到现在依然是重庆的唯一;
据相关资料介绍,大足境内有大大的石刻70多处,总超过10万躯,其最出名的当属宝顶山的大佛湾与经山的摩崖石刻,它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艺术精湛,保存完好,其艺术价值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四大石窟齐名。
宝顶山的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最集最完好的石刻代表,它始凿于宋代,主要分布在2.5公里的一个山湾崖壁之上,包括以圣寿寺为心的大佛湾佛湾,其大佛湾位于圣寿寺下方的一个U形山湾,所有石刻造像皆十分精美,而且无一龛重复。
这里有巨型雕刻360多幅,每一幅造像都特别精美,而且背后都有寓意深远的故事,其最出名的当属卧佛千手观音六道轮回牧牛道场圆觉洞华严三圣像三品九生图等,让每一个到此参观的游客都叹为观止。
这里的任一造像若放在其它景区,皆是宝级文物,他们都大有头,比如上图的华岩三圣,正为毗卢佛,左边为普贤菩萨,右边为文殊菩萨,三尊造像的手皆前伸,尤其是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米2米,塔和手的重量千斤,却八百年不曾断裂坠损,实有赖于当年匠人的苦心巧构,原为使手臂能够受力,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巧妙的将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由此可见,早在那个时候,的力学便已经得到了极为巧妙的运用。
除了华岩三胜,这里面的卧佛千手观音六道轮回等皆是石刻艺术经典的经典,都值得大书特书,一尊造像都可以写一本书,所以在这里我们便不再过多的去介绍每尊造像背的故事了,他们如此精美,却能够如此完好的保存下,皆缘于这里地处内地山区,以前交通不便,才幸免了历代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我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杨家骆先后组织人员到大足考察,以大足石刻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正告人,方才为世人所知。
大足石刻规模巨大,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包罗万象,作为世界文化遗,它足以占踞古代艺术之一席之地,可称之为唐宋美学的旷世之作,有专家甚至将为称为唐宋石刻艺术的天花板及皇冠上的明珠。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北的扇区,23处。较集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名录,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
北山石窟位于大足区主城北1.5公里的北山山巅俗称佛湾,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方具现存规模。
北山石窟造像依岩而建,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约710米,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其造像264龛窟,万尊,阴刻图1幅,经幢8座。北山石窟造像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题材丰富,以密宗造像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宝顶山石窟位于大足城区北15公里的宝顶山,以大佛湾为心,由僧人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主持开凿而成,是唯一一处有整体构思的大型石窟。大佛湾为一U字形山湾,造像崖面长约500米,高825米,造像刻于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
宝顶山石窟造像尚存碑碣16通,题刻游记诗词44件,培修装绚记49件。其,刻于公元11741252年间的唐柳本尊传碑,以及公元1425年刘畋人撰写的重开宝顶石碑记等对研究宝顶山石窟史乃至密宗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南山石窟位于大足城区南面约2公里的南山之巅。南山,古称广华山,树木葱蓊,风景幽丽,素有南山翠屏的美誉。
南山石窟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造像崖面长80余米高310米,通编为15号,明清有增补。主要有真武大帝龛后土圣母龛三清洞龙洞等道教造像题材。是南宋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石门山石窟区面20公里的石马镇,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间10941151。造像崖面全长71. 8米,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有造像12龛窟。
石门山石窟为释道合一造像区,佛道造像皆具特色。佛教造像的十圣观音洞孔雀明王经变窟诃梨帝母龛,和道教造像的三皇洞岳夫妇像等都是同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表现了宋代造像精湛的雕刻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宋代佛教和道教相容并存的事实。
石篆山石窟位于大足城区西南20公里的三驱镇,由庄园主严逊主持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间10821096,相传为蜀名僧希昼禅师的开山道场。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
石篆山石窟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罕见。其第6号孔子龛,刻孔子及十弟子像,是弥足珍贵的儒教造像,对研究我传统文化和宗教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更多思迪SssD博物馆Vol.177 大足石刻博物馆